武后抬头打量了她一眼,见她眼眶红红的,沉默了片刻道:“圣上虽重病在身,可还是把雍王召进了宫,本宫估摸是为了立太子的事,虽然,现在结束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可总比泥足深陷的好。”
虽然,一眼就被看穿,可上官婉儿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因为,她知道,武后拥有这种洞悉一切的能力。
她毫不隐藏地点点头:“不过,这种情绪不会困扰奴婢太久。”
武后指尖轻轻拂过面前的御案:“本宫能重回麟德宫,一大半功劳是你的,想要什么赏赐,本宫会尽量满足你。”
她转头隔着殿门,望了眼走远的神兵候:“方才娘娘,已经给了奴婢最想要的赏赐。”
武后心里神会的笑了笑,心语:“情是世上最要命的东西,可以她心甘情愿的留在我身边,它就是最好的东西。”
武后沉默了片刻,犹豫道:“本宫心中一直都有一个疑问,现在是时候说出来了。”她顿了顿,继续道:“当年上官家的灾难,本宫不能说置身事外,你是上官仪的亲孙女,难道一点都不恨本宫?真是心甘情愿替本宫做事?”
上官婉儿长长吐了口气:“若说没有,那是假话,可正因为怨过,恨过,如今,才能真正放下那些恩仇。说到做事,奴婢并不是在替娘娘做事,只是为了自己而做,宫闱就像一个森林,奴婢就像一只弱不禁风的麻雀,而娘娘就像一棵苍天大树,麻雀既然选择这棵大树遮风挡雨,那么就有义务帮助大树啄虫,保持万年常青,如此,麻雀才能受到更好的庇护。”
武后嘴角浮现一抹赞许浅笑:“没有拿起过,就不能说已经放下。很好!经过诸多事情,本宫是该相信你了啊!麻雀需要大树,而大树会护卫麻雀,不仅仅为了啄虫,还因为,麻雀愿意把大树当成家。”
上官婉儿听到这番带着丝丝温情的话,心底莫名涌起阵阵暖意,她做的不过是顺应天意,实在不愿意受到感情的牵绊,如同夜深人静受到罪恶感折磨那般。
相对于上官婉儿的矛盾挣扎,袁一最近似乎过上了舒心日子,因为协助神兵候请来笃鲁有功,所以,圣上恩准他免除前罪,官复宁远将军,并且将统帅朝廷为了巩固邦交,而组建的第二路固盟军。
固盟军共有三路,因为长安兵力不足,所以都是从地方调配精兵组建。原本等待军队到达的袁一,应该沉浸在志得意满的喜悦中,可接连发生的事,让看似舒心的他,过得也是烦恼满满。
其中之一,便是罂粟的离开。他没有收到任何书信,罂粟就毫无预兆的离开了长安,与其说离开,不如说消失更加确切,就算是这个消息,他还是从唤雨那儿得来的。
唤雨原本与罂粟约定,要去氤氲馆教她幻术,可后来,因为受命追查武氏兄弟献事案,实在分身乏术,当随着叛军围城,真相浮出水面,案子才算告于段落。
之后,无事一身轻的唤雨赶去氤氲馆,完成那个心心念念的约定,却被告知,罂粟一个月前就离开了氤氲馆。
不甘心的他动用情报探子,细查之后得知,罂粟是独身离开长安,离开前,还交代丫鬟暖月将卖身契还给馆中的姑娘,而后,将氤氲馆变卖,将所得银两分给姑娘们傍身,至于,罂粟的去向即便是暖月也不知道。
第111章 权宜之计
袁一听到罂粟莫名的离去,难免有几分担忧,可看着讲述这一消息的唤雨,痛感再次错过,竟哭得稀里哗啦起来。
见状,袁一拍了拍他,安慰道:“大理智,别以为你把脸藏在咯吱窝下,别人就不知道你在哭。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我就破例把我的肩膀借你靠靠,让你找回些安全感。”
“袁一,你对我太好!”唤雨边哭,边将头靠在他肩膀上。
见他抽抽搭搭的哭了许久,袁一心语:“这家伙,平时老摆着一副通天遁地的傲娇脸,现在哭起来,还不跟娘们似的?”
暗自笑话的袁一,突然听到唤雨问道:“我这样,是不是很娘?”
此问一处,袁一心中暗叫糟糕:“哎呀!忘了这家伙会读心术。”虽然这样想,可他口里还是否认道:“没有,哪会!”
唤雨点点头:“我想找到罂粟,只是看看她是否安好,绝不会打扰她。不管她为何离开,这是她的决定,都该得到尊重。”
“是啊!她离开得太突然了。不过,从时间上推断,她离开,不是因为贺兰敏之,乐观点想,也算好的一方面。”
“你就要去突厥了,有她的消息,我会写信给你。”
“嗯。”
“夕阳西下,你和我这样坐在梅花林中,你说别的神兵看到会怎么想?”
袁一低头看了眼唤雨,也意识到两人的距离,貌似已经近到,足以让人误会的程度。对视中的俩人,突然尴尬地起身,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分头离开了梅花林。
袁一的不舒坦,其一是罂粟,其二便是神兵候的入狱。
关于这件事,是由神兵候与笃鲁签订的那个关于,以太平远嫁吐蕃为条件的出兵协议引起的。
原本高宗一直以身体抱恙为由,回绝了好几次笃鲁的求见,可后来经不住笃鲁每天派人宫外守着,每隔两三个时辰,就进去递上觐见文书,如此一来,高宗没辙,只好拖着病体,在武后和神兵候的陪同下接见了笃鲁。
笃鲁来到含元殿,参拜过后,就将出兵协议呈给高宗,而后,咄咄逼人让高宗尽快选定和亲的日子,他军队好接了太平公主,早日返回吐蕃。
高宗拿着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出兵协议,左右为难时,神兵候突然出列,跪在高宗面前道:“微臣该死,一时贪功假以圣上口谕,与笃鲁大帅签订了这份出兵协议,事到如今,微臣悔不当初,还请圣上看来微臣多年尽忠职守的份上,饶微臣一命!”
高宗心里清楚,叛军围城的那日,自己的确给过神兵候口谕,只要笃鲁肯出兵,就答应他提出的任何条件。
如今,为了使太平不用远嫁吐蕃,又保住大唐颜面,神兵候竟不惜一肩挑起所有责任,可假传圣谕可是大罪,若顺坡下驴,肯了他的认罪,那自己不就成了仁不义之徒。
高宗想到这儿,不由得没了主意,支支吾吾道:“朕……你……”
一旁的武后见状,大喝一声:“神兵候,好大的胆,敢假借圣谕与笃鲁大帅,签订所谓的出兵协议,你是把圣上置于何地?”
高宗转头,看到武后神情凝重地点了点头,他深深吸了口气道:“神兵候,既然你已认罪,朕也没什么好说的,来人,把神兵候打入天牢。”
笃鲁冷眼旁观这对君臣的一唱一和,最后丢下句“吐蕃人就算是傻子,也是你们大唐惹不起的傻子”便拂袖而去。
神兵候入狱,不仅让满朝震惊,还让神兵司众人陷入了一片恐慌中,幸好神兵候入狱的第二日,高宗就下旨,让唤雨暂代神兵候之职,打理神兵司事务,至此,恐慌才稍得以平复。
在神兵司面临这样的危机时刻,袁一本应该协助唤雨处理神兵司的事务,可怎奈,从地方调配来的固盟军都已抵达长安,只等各路统帅到任,便可整装待发。
因此,袁一只好卸下神兵的职位,以宁远将军的身份接管了第二路固盟军。
清晨,当号角响起,袁一站在校场上,看着士兵陆续赶来校场集合,一种久违,而又说不出的感觉在胸腔激荡。
这时,在成群结队走来的士兵中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先是一惊,等他缓过神来,那人已走入列队,不见了踪影。他向身边的副将要来名册,当翻到前锋营士兵时,看到梅仁的名字赫然在列。
袁一想起,之前忙完事情去到梅仁家,却从他街坊那儿得知,他已经把房子卖了,回家乡去了。
如今,他出现在军中,也不难理解,他对韦杏儿的进宫,对衙丞的嫌弃耿耿于怀,想要以参军征战沙场来证明,自己是个铁血男儿。不过,很多事情不是有颗心就够了,还需要时间的磨炼。
想到这儿,袁一低声向身边的副将道:“组建固盟军的士兵,不都是地方上的精兵吗?看这些士兵的资质,怎么感觉有些滥竽充数的?”
副将回答道:“将军,这么说吧,地方也有地方的难处。朝廷让地方短时间内,调集好几万人马,若说每个都是精兵,那是难以做到的。只能保证大部分是精兵,至于小部分就用灌水蒙混过关了。”
袁一眺望了眼,站得歪歪扭扭的列队,皱眉道:“这也叫小部分?”
副将道:“没错。不过,这里的全部就是整个固盟军的小部分。”
“此话怎讲?”
“第一路和第三路固盟军的统帅,一个皇亲李泰仁,一个是国戚杨志,分配士兵的官员,自然知道优劣,为了两边都不得罪,就只得委屈将军了。”
听到这话,袁一的心凉了半截,可还是抱着侥幸问道:“这些灌了水的士兵不会太差吧!”
“这校场上的士兵,除了一万受围剿被迫投降朝廷的山贼,还有,赶期限随便招来五千士兵,其余的人都是正儿八经的正规军。”
袁一长长吐了口气:“那么真正受过训,可能上过战场的不过五千人?”
“可以这么说。”
“你把他们挑出来给我看看。”
副将点兵过后,那五千人便出列,袁一见他们昂首挺胸,站得倒是挺整齐,可在他们中转了一圈,袁一发现,他们中有头发斑白的老翁,有身子单薄的弱汉,甚至还有缺胳膊断腿的残兵。
见此,袁一心语:“爷的!全都是些老弱病残,只差没送个孕妇来了。我知道,一只鸡总有个鸡屁股,可不能把鸡屁股当鸡塞给我吧!”
想到这儿,翻开名册看了眼副将的姓名,问道:“你叫尹玉书?”
副将点点头:“是的。”
“见你谈吐不凡,见解独到,乐观点想,至少还有你不是水军。”
尹玉书摇摇头:“可能要让将军失望了。”
袁一满脸不解道:“失望?为什么?”
“我曾经饱读诗书,算是满腹经纶,后来,参加科举,在长安城中的寺庙中寄居了几年,可屡试不中。”
“莫非因此,你就改考武举,投了军?”
“我人生的转折,要比将军说得稍微残酷一点点。后来,盘缠没了被寺庙的主持扫地出门,只好返回家乡,在途中遇到山贼,见我身上没有银两,气急败坏得想要杀我时,我急中生智,写了张卖身契给山贼头,保住了性命。”
袁一同情道:“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遭遇,后来,怎么让山贼放了你的?”
尹玉书笑了笑:“他们把我带回山寨,并没为难我,只是让干些活,本是想伺机逃走。渐渐觉得,他们这些山贼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也挺不错,便找机会入了伙。后来,因为我有些头脑,成了他们的军师。严格来说,若不是朝廷围剿,被迫投降,我还是山贼。”
袁一尴尬地笑了笑:“你的故事还真够跌宕起伏。虽然,你们不是我想象中的精锐之师,可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需要一点点磨合的时间。”
尹玉书道:“将军,别逞强了。就连我都知道,这支军队,若送礼结盟倒罢了,要是与突厥人打起来,可以说一无是处。”
“话不能这么说……”袁一本想否定,可看着尹玉书肯定的眼神,他也懒得解释:“知道吗……我胃痛,你先带他们操练,我回营休息一会儿。还有,先锋营那个叫梅仁的人,名字太娘了,把他调去军需营,做个火头兵。”
袁一刚走回营帐,就听到驻守在辕门前的执戟郎前来禀报:“禀告将军,善水观的护卫军前来求援,说,昨日起程的笃鲁的军队突然折回,包围了善水观,护卫军寡不敌众,怕笃鲁冲破防守,会对太平公主不利,第二路固盟军离善水观最近,所以,请将军前去援助。”
太平为何会在善水观中,全是因为武后对笃鲁的忌惮,或者说是对军事实力与大唐旗鼓相当的吐蕃有所忌惮。
即便,定了罪的神兵候已锒铛入狱,可武后还是不安心,怕吐蕃再找借口和亲,她不想让最疼爱的女儿远嫁吐蕃受苦,更不想因为和亲的事,成为吐蕃挑起战事的理由。
所以,她想到几年前高宗病重,太平曾许下大愿,若高宗康复,愿意入道为高宗修福。当时,为了向上天以示虔诚,还将太平入道为高宗修福的心愿,昭告了天下。
第112章 无可奈何
后来,高宗病好,可太平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此愿。
如今,武后正好利用此事,让太平入道,来到长安城郊的善水观修行,就算吐蕃赞普再想和亲,也不会冒着天下耻笑,强要一个道姑做媳妇的。
武后盘算倒是精明,却没想到笃鲁如此胆大妄为,敢在大唐的地盘上撒野,明目张胆地来抢太平。
袁一率军赶到善水观时,笃鲁与护卫军已经打起来了。见情况危急,袁一正要号令自己的人动手,可号令还没喊出口,士兵便一窝蜂的冲上前,还没分清敌友就乱砍乱杀。
见状,慌得袁一策马向前,边杀敌,边不断纠正打得正酣的士兵:“打错了,他是护卫兵!”“错了,那个才是吐蕃兵!”
袁一手忙脚乱之时,正迎上笃鲁,见他的凤头斧劈来,袁一先是一躲,而后提起手中的乌木剑与之对抗。
喊杀声震天的万军之中,同样身在马背上的笃鲁与袁一,兵刃相交,都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将对方逼下马。
在这场博弈中,袁一虽表现地毫不退让,可实际上,在笃鲁惊人臂力的压迫下,他感到越来越体力不支,若不赶紧想招讨巧的招式,那只有等着送命的份。
正在袁一思考对策时,看到正用犀利眼神瞪着自己的笃鲁,大声的说了几句吐蕃语。
满头雾水的袁一皱眉道:“你叽里呱啦的在说什么?”说着,看了眼手中,抵抗着凤头斧的乌木剑:“哦,我知道了。你是在骂我,怎么好意思,用你送我的剑,转过头来对付你?”
笃鲁又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
“喂!不是我做人不厚道,要知道大唐有句古话‘战场无父子’你不过送了把剑给我,以为我欠了你的恩,就应该对你手下留情吗?”说着,见笃鲁走了神,他瞅准时机,将剑从斧头下一抽,虚晃一招,跃起将笃鲁踢到马下。
只见摔到马下的笃鲁身手矫健,一个翻身,捡起凤头斧正要对抗,听到护卫军中有人,以太平的指令喊停。
见此,笃鲁一抬手,收到命令的吐蕃兵,立刻停手还刀入鞘,以整齐的列队站到了笃鲁身后。
袁一看到吐蕃兵的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再反观自己的人马收队的号令过后,有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归于哪一方,有的这瞅瞅,那瞧瞧,就是不急着归队。
见袁一的士兵如此散漫,满脸嘲讽之色的笃鲁,向身边的人说了几句话,像是在取笑袁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