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游说过半将官后,守营的士兵发现了他们,随着叶护的一声令下,他们顿时陷入一片刀光剑影中。
死士兵团深入突厥军营之前,就已与袁一歃血明志,誓死保护可汗回到城中,因此,他们拼死为可汗杀出条血路,当回到牙帐城时,活着回来的人,只剩下袁一和另外一名士兵。
当浑身是伤的袁一回到城中时,已是奄奄一息,看到尹玉书叫来跟前,便费力道:“剩下……的事……就交给你了。”
还没来得听到答复,他就昏死过去了。
当他再醒来时,看到自己身在一间富丽堂皇的房子里,他略微抬头,看向身形纤瘦的可汗站在床边,便问道:“这是在哪儿?”
可汗转身,走到床头扶他坐起后,说了几句突厥话,一脸茫然的袁一,皱眉道:“可汗,我不太懂突厥语。”说着,他看了眼四周:“不过,大致知道,我应该在皇宫中。”
这时,尹玉书走了进来,见袁一醒了,满脸欢喜的走到床边,道:“将军,你可算醒了,这十天里,卑职可担心坏了。”
袁一苦笑道:“十天,我这一觉睡得还真够久。城外的战况如何?”
“突厥的战乱已解,将军可以放心了。”
袁一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这么说你都做到了?”
尹玉书笑着点点头:“没错。”
按照之前的计划,先让可汗游说突厥将官,挑起叶护对将官的疑心,以叶护小人的性格,为了防止倒戈,肯定会杀掉一些将官,如此,突厥军中便会人人自危。
到时,再将数万份盖着玉玺印章的劝降书,用特制的孔明灯带到突厥营地上空。突厥兵肯定会疑心,将飘来的孔明灯射下,那时,劝降书便如雪片般飞满营地,不知是何物的突厥兵,好奇之下就会看劝降书。
这种情形之下,做贼心虚的叶护,必定会用杀一儆百来掩盖弑君的惶恐。
这两招双管齐下后,不但,让将官与叶护间互相猜忌,还让士兵对攻城的正义性产生质疑,从而导致军心涣散。
之后,让可汗率领被俘的几万突厥出城,对攻城的士兵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倒戈游说。
最终,在这一招招攻心术下,不但,兵不血刃解除了围城危机,而且,还为大唐赢得了,突厥近乎俯首称臣的盟约。
当袁一代表大唐与可汗签订盟约后,驻军在牙帐城中,等待朝廷指派大军的去向。
这时,可汗常常召袁一进宫,敞开心扉倾述,经过这场战乱后,他感到以自己的年岁阅历,不懂在群臣中分辨忠奸,对于国家大事的掌控,更是力不从心,为此,每日都在极度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甚至萌生了退位让贤的想法。
每天这种时候,袁一就会感到很不解,可汗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最忌讳向人袒露心扉,可如今,面对曾经的敌人,不但没有防备之心,还这般倾诉衷肠。
有天,在可汗倾诉过后,袁一终于把疑惑说了出来:“可汗,其实,我觉得,我不是一个适合可汗倾述的对象,可汗是不是太相信我了?”
当负责翻译的尹玉书,把这话告诉可汗后,只见他沉默了片刻,道:“叶护在父汗身边待了近二十年,可到头来,他却被吐蕃人收买,给突厥带来一场浩劫。袁将军,你虽然曾是敌人,可却曾为本汗挡过箭,还为了一句承诺,拼死保护本汗,从敌营回到城中,这些都是君子所为。本汗敬重君子,所以,愿意相信你。”
见可汗言辞恳切,袁一心中不免有几分感动:“可汗若真相信我,那我想对可汗说,一天的努力不能成就明君,一件错事也不会变成昏君。可汗虽然年轻,可当在敌营劝说将官倒戈时,我看到了可汗身上的王者气概。在看来,可汗统领江山不缺别的,唯独胸中缺了‘自信’二字。”
第121章 进军吐蕃
可汗似有所悟地点点头:“是啊!本汗的确是缺了几分自信!”
这日,袁一将战后事务安排妥当后,想起穆赫珠还关押在军中,便来到她的营帐中。当见到袁一突然而至,满脸防备的她,退到一处角落中,声音略微颤抖道:“你来干嘛?”
袁一上前走了几步,盯着她缩进袖中的手,道:“很害怕吗?你可是笃鲁的女儿,抖得这么厉害,万一藏在袖子里的匕首掉出来,还怎么置我于死地?”
她见被识破,索性拿出匕首对付袁一,只见袁一不慌不忙地抬手,便将匕首打落。见此,她怒视道:“你要是敢碰我,我爹一定不会放过你!”
“别误会,我可对你没兴趣。”说罢,袁一从兜里拿出包银子,抛给她道:“这是给你路上用的盘缠,外面还有匹马,收拾下就起程吧!”
她难以置信道:“你这是要,放我走吗?”
“你觉得呢?”
“为什么?”
袁一看了眼,腰间的乌木剑:“我欠你爹一个人情,放你回去,算是回礼吧!”
她点点头,沉默了片刻道:“若我不是笃鲁的女儿,你也会放我走吗?”
“当然。难道养着你,浪费我的粮食吗?”
“我懂了。”
半个月后,高宗以阿布扎受吐蕃赞普指使,蓄意破坏大唐邦交为由,出兵征伐吐蕃,根据大唐与突厥的盟约,可汗同意出兵二十五万,支持这次征伐。
高宗原本指派了辅国大将军与突厥大帅,共同统帅这支突厥军队,但可汗坚持要求,将大唐的联盟统帅换成袁一,高宗虽然觉得以袁一的资历不足以胜任,可征战在即,高宗只好满足可汗的要求。
如此,袁一与突厥大帅商量过后,将自己带领的唐军,编入突厥部队中,一切安排妥当,两大统帅便带领浩浩荡荡的大军逼近吐蕃。
袁一还未达到吐蕃时,先行到达的五十万唐军,就已与吐蕃军开战。
不知是吐蕃应战准备仓促,还是受到了五十万雄狮之军的威慑,不到十日,唐军就在吐蕃边防之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作为征战统领的天策大将军,身经百战,对笃鲁善于玩弄诡计素有耳闻,所以,天策大将军没有趁胜追击,而是等待各国派遣的军队抵达,再做部署。
袁一刚到达吐蕃,天策大将军就派人请他去商议,进攻部署。
袁一如约来到天策大将军营地,看到第一,三路固盟军的统领李泰仁与杨志,已在营帐中坐定。
袁一来时听闻,波斯和阿拉伯帝国受到吐蕃的挑唆,一直没有与大唐谈拢固盟的事。
后来,袁一攻下牙帐城,屠杀突厥兵,用奇招让将近二十万突厥兵倒戈的消息,陆续在边疆各国间传开。
波斯和阿拉伯帝国因此受到威慑,急忙撇清与吐蕃的关系,并且与李泰仁与杨志签下了固盟合约。
此次,征伐吐蕃,两国分别出兵七万与九万,还很配合地遵照高宗的意思,让李泰仁与杨志出任两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天策大将军先向众人分析了当前形势,而后,说出了对敌军趁胜追击的担忧。
李泰仁与杨志急于立功,见边防缺口轻易就被打开,料想吐蕃的实力并没传言中那般厉害,俩人便主动请缨,率军深入吐蕃境内追击敌军。
一番交谈下来,天策大将军便知道俩人经验尚浅,便好意提醒道:“吐蕃抗战的统帅是,素有战神之称的笃鲁。他作战诡计迭出,而且,他统领的百万吐蕃兵个个都训练有素。他几乎没有吃过败仗,你们应该记得,几年前,薛仁贵征战吐蕃就是败在他手下。”
这时,只见五短身材,面颊瘦尖,牙齿参差不齐的杨志,冷冷一笑:“瞧大将军这话说得!薛仁贵都是一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大将军何必拿他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李泰仁急忙接下话茬,道:“杨将军说得没错!既然,圣上派我们来征讨吐蕃,就是要抛开生死奋勇杀敌,不能因为害怕,就畏首畏尾,难道等着敌人送上门来吗?”
见他们一唱一和说得起劲,天策大将军转而向袁一问道:“袁将军,你怎么看?”
这两年来,袁一作为军队统领,不断在权衡利弊和选择时机,面对如今的分歧,不管选择向左,还是向右,都只是遭来仇恨。
所以,面对大将军的站队之请,他回答道:“末将没有与笃鲁交过手,他到底有多少斤两,不敢妄下判断。至于,吐蕃应战到底拿出了多少势力,没有人知道。在当下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末将实在难以判断该进还是该守。既然,大将军受命作为征战统帅,末将相信大将军能做出正确部署。”
大将军听了,这番说了等于没说的圆滑之言,只能暗在心中叫苦。
他知道李,杨俩人底细,不好回绝他们这番看似英勇的请缨,无奈之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李,杨率军进入吐蕃趁胜追击时,恰好遇见笃鲁亲率三十万援军赶来。
李,杨二人明知敌众我寡,却无法脱身,只好,边硬着头皮与笃鲁交锋,边派人向大将军请求增援。
收到求援的大将军,先不是急着派兵援助,而是向带来消息的士兵,了解唐军的伤亡情况,敌军的兵力,笃鲁的作战部署。
待士兵将所有情况说完,大将军便以一句“他们还能应付,现在派军还不是时候”就打发报信的士兵走了。
最后,当李,杨二人第四次送来增援请求时,大将军照例问过前方的情况,见唐军虽然伤亡过半,可敌军也损失了不少人马。
大将军猜测,吐蕃与唐军曾交过手,笃鲁应该清楚,唐军兵力最少在七十万之上。
可面临这种情况,笃鲁既没有增加兵力,也没退守诱敌深入。
而是,选择这样硬碰硬的正面交锋,说明,吐蕃国内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而笃鲁的能耐,也在讹传讹中被夸大了。
经过这番思量,大将军捻须,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向身边的卫兵道:“传令全军,拔营起程,增援前方军队!”
这时,袁一也在大将军帐中,听到号令,便起身道:“末将,这就去打点起程事宜,先行告退!”
大将军摆摆手道:“不急!我的人马足够应付笃鲁了,你就带着那些突厥兵安心驻扎在这儿,若有需要,你再来也不迟!”
“是,末将领命!”袁一心里清楚,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将军的五十万人马一到,收拾笃鲁轻而易举的事。
等到笃鲁一败,两国之战的胜利,毫无悬念的落入了大唐手中,而大将军顺理成章地独揽,这份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劳。
即便知道大将军的私心,可他并不在意,一则他不是贪功之人,二则他觉得大唐能制胜吐蕃,比什么都重要。
大将军与李,杨二人汇合后,不但成功偷袭了笃鲁的军营,而且用计烧了他紧急调配来粮草。
甚至,在一次对阵时,神情萎靡的笃鲁,当听到唐军的战鼓擂响,他吓得如惊弓之鸟般从马上坠下。
之后,交战刚开始,听到笃鲁下令撤军,吐蕃兵慌忙四散逃窜,见此,大将军暗喜,指挥将官率军从各路追击敌军。
当大将军以为胜利在望时,却在一处峡谷遭受到了笃鲁的埋伏。
不但,他带去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就连他的项上人头,也被笃鲁斩于刀下。
不仅大将军这一路军队受到埋伏,其他追击的几路唐军,同样被笃鲁故意分散引到水岸,沙丘,峡谷等险地进行伏杀。
不过,短短几日,六十万唐军与盟军就被笃鲁杀了十万,擒了二十万,其他暂且保住性命的士兵,都如丧家之犬般逃离吐蕃。
驻军在边境的袁一,没有等来捷报,而是等来了,一群接一群仓皇而回的败兵。
当向败兵问清情况,方知笃鲁是用了欲擒故纵之计,先消除戒心,再诱敌深入,进行伏杀。
笃鲁步步精心,先将唐军玩弄于鼓掌中,再将他们推入挖好的坟墓,如此谋略,让袁一痛恨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能耐。
袁一统计归来的败兵人数约二十万,为了方便指挥,将他们编入了自己的军队中。
他与突厥大帅商量好进攻部署后,便带着这支将近五十万人马的军队,挺进吐蕃。
这半年来,袁一虽与吐蕃军的大战小战好说也有上百回,却从未见过笃鲁领军迎战。
为此,他感到十分纳闷,可就在他进入吐蕃腹地,在一处牧草丰富的草原驻军时,一个号称笃鲁侍卫的人,来到营地求见袁一。
侍卫向袁一说明来意,称笃鲁想要见他,若他同意赴约,就释放俘虏的五万唐兵和李泰仁与杨志两名将军,若他不同意,明日就将那些人坑杀。
明知笃鲁诡计多端,可为了那五万人的性命,袁一无奈答应赴约。
次日,袁一带着梅仁,出了军营,骑马往西走了十里,远远瞧见一辆马车。
待走近,看到驾车的人正是昨日的侍卫,只见他打量了眼梅仁,满脸不快道:“不是说好单独赴约,怎么多了一个人?”
第122章 袁一赴约
听着唐语并不娴熟的侍卫,把话说完,梅仁冷笑道:“当年刘邦赴鸿门宴,身边可带着樊哙,如今,我们将军同样去赴鸿门宴,身边当然也少不了我。”
看到梅仁一脸自信,袁一无奈笑了笑,向侍卫道:“若大帅真要对我怎么样,多一个人,也不过是浪费一点时间,他不会在意的。”
侍卫想了片刻,点点头,吹了声口哨,便从草丛中钻出两个是人,侍卫用吐蕃话询问俩人,他们是否看到有人跟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